洋帆工程機械設備租賃_遠見工程機械設備租賃

              無極商貿通 2022-10-15 06:00:02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十四五”規劃研究和編制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閔行區規劃資源局組織編制了《閔行區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

              為廣泛征求并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加強區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的公眾參與力度,現將《閔行區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歡迎社會組織、公民市民和各有關單位對草案提出意見建議。

              征集方式:來信來函請寄閔行區規劃資源局 規劃科(地址:莘松路555號502,郵編:201199)

              郵件反饋:71054096@qq.com

              聯系電話:64925410

              閔行區規劃資源局將對市民和各有關單位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分析、論證,對符合上述草案制定原則和要求的意見建議予以歸類采納。熱忱歡迎您的參與!

              部分內容如下——

              (點擊文末左下閱讀原文,可看完整版)

              空間發展戰略

              (一)空間圈層研判

              按照上海2035確立的“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空間布局,閔行區主要涉及主城區與新市鎮。

              主城區發揮引領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的核心城市作用,重點推進城市更新,提升經濟密度,強化核心功能,優化城市環境品質。

              新市鎮充分發揮區域專業功能節點城鎮作用,加強特色分類引導,強化對鄉村地區的服務帶動作用,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體系空間示意圖

              (二)總體空間結構

              總體形成“南北聯動,雙核輻射”的空間結構,以南北區域聯動推進制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以虹橋、莘莊兩大主城副中心輻射帶動全區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打造資源統籌、功能凸顯、產城融合的空間發展格局。

              空間結構規劃圖

              1、南北聯動

              北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部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包括莘莊鎮、七寶鎮、梅隴鎮、虹橋鎮、華漕鎮、新虹街道、古美路街道。落實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聚焦虹橋商務區,帶動漕河涇虹橋科技綠洲、九星、吳中路、七寶、南方、莘莊等商務區全面發展,打造國際商貿、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科技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全面推進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建設,打造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際開放樞紐。

              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南部打造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包括吳涇鎮、顓橋鎮、馬橋鎮、江川路街道、莘莊工業區、浦錦街道和浦江鎮。聚焦閔行南部(包含浦江區域),秉持制造業立區理念,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浦江兩岸東西聯動,依托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莘莊工業區、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等國家級和市級產業園區,打造高端產業引領高地。依托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等高校,航空、航天、船舶、核電等科研院所以及“零號灣”、大學科技園等,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促發展,建設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科技服務等產業集群,打造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和智造基地。

              2、雙核輻射

              虹橋主城副中心:聚焦虹橋城市副中心建設,輻射帶動七寶鎮、虹橋鎮、華漕鎮、新虹街道,進一步吸引總部經濟、高端產業、專業服務集聚,不斷完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打造以總部商務功能為核心的中央活動區,培育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增長強勁的現代服務業集群。構建以前灣公園為核心的水綠交融的城市生態體系。增強虹橋城市副中心功能集聚和輻射能級,全面提升國際社區、國際醫療、國際教育、國際文體等核心城市功能和生態品質。

              莘莊主城副中心:聚焦莘莊城市副中心建設,輻射帶動梅隴鎮、顓橋鎮、古美路街道,著力打造上海主城區服務長三角的西南城市客廳、閔行南北兩大功能片區發展的核心節點、閔行區行政文化公共活動中心。依托莘莊樞紐TOD開發和莘莊商務區建設,構建七莘路、北橫涇都市活力帶,以水綠慢行環串聯現狀水系,形成濱水慢行活動走廊,植入匹配城市副中心的多元化功能業態,塑造副中心門戶形象。

              專項統籌

              (一)產業發展

              1、創新策源強化——更集聚的南北創新空間格局

              全力實施“南北聯動,雙核輻射”的空間發展戰略,以南北區域聯動推進制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以虹橋、莘莊兩大主城副中心輻射帶動全區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打造資源統籌、功能凸顯、產城融合的空間發展格局。

              1.1 打造南部科創中心,構建“1 7”發展新格局

              依托元江路、劍川路等多條橫向干線和東西聯絡線、中運量等軌道交通網絡,串聯多個創新單元、創新校區和創新社區,打造創新服務、綠色生態、交通融合的南部科創中心。

              “1”是以“大零號灣”為核心,全面布局 100 萬平方米科創載體建設,鼓勵企業以自主轉型、地塊回購等方式加快存量工業用地轉型升級,拓展科創載體物理空間供給。規劃建設5萬平方米的“零號灣醫療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促進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與產業化示范。

              “7”是全面推進紫竹高新區、閔行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莘莊工業區、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顓橋向陽科技綠洲7大產業承載區的發展。

              重點推動紫竹高新區打造“東方硅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加快紫竹研發基地(二期)重量級引領性產業項目儲備和落地,同時推動紫竹科技金融港建設。依托紫竹信息數碼港改建、數字創意港(二期)建設,全面推進產業載體升級,吸引更高能級、更符合產業導向的高產值企業注冊落地?!笆奈濉逼谀?,紫竹高新區科研項目可開發地塊用地規模約41.2公頃(數據來源:根據已批控規未出讓地塊測算)。

              聚焦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的規劃建設,培育發展人工智能相關研發、制造及系統集成等環節,引導優質產業項目向試驗區集聚,加快推動達闥機器人及柔性執行器項目群落地?!笆奈濉逼谀?,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科研項目可開發地塊用地規模約20公頃(數據來源:根據已批控規未出讓地塊測算)。

              推動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有序開發,加快電子信息產業園二期項目和東方智媒城一期項目落地?!笆奈濉逼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科研項目可開發地塊用地規模約33公頃(數據來源:根據已批控規未出讓地塊測算)。

              產業園區現狀照片

              1.2 依托虹橋核心動力,加速形成北部創新功能集聚區

              聚焦虹橋商務區,積極打造虹橋國際開發樞紐。提升國際創新功能,加快引進企業科技商務總部,打造開放創新城市空間。通過建設優質的商務載體、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便捷的商務服務,發展總部經濟、創新經濟等高端商務功能,促進創新功能集聚,強化商務與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國際商貿、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集群。

              推進核心區商務服務功能優化提升。依托高端商務、商務創新、交通樞紐等功能,以國際技術交易大市場、虹橋綠谷WE-硅谷人工智能中心、虹橋國際企業創新中心等項目為載體,推進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建設。

              構建前灣地區科技創新產業集群。依托研發總部經濟,推動北側在線經濟和集成電路產業園、東側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以及南側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實施?!笆奈濉逼谀?,在線經濟產業園科研項目可開發地塊用地規模約13公頃;

              電競中心總建筑面積將超過50萬平方米;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二期科研項目可開發地塊用地規模約25公頃,其中羅家港以北地區擬出讓科研項目用地約占總規模的60%,計劃中期完成建設并投產使用。

              創新產業發展規劃用地示意圖

              2、產業轉型升級——更高質量的先進制造業

              圍繞上海2035提出的構建“產業基地-產業社區-零星工業用地”空間布局體系,加快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產業基地、產業社區和零星工業地塊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空間優化協同推進,加快低效產業用地減量化和存量產業用地更新。

              2.1 提高產業用地績效,加快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

              先進制造業的主體是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莘莊工業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四大園區”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吳涇時尚科技小鎮、零號灣創新創業集聚區、科技綠洲、向陽工業互聯網基地以及上海航天產業基地等一些特色產業板塊。

              南部科創板塊是閔行區先進制造業最核心的承載區。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標準,積極打造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四大新興產業集群,提升創新集聚功能 。重點推動“四大園區”和“六大特色產業板塊”提質增效,提高產業用地績效,積極推進淘汰落后產能。

              四大園區和六大特色板塊

              2.2 保障產業基地內先進制造業用地規模,落實土地用途管制(數據來源:根據閔行區總規要求計算)

              推進先進制造業相對集中布局,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將先進制造業集中的工業區予以長期鎖定。閔行經濟開發區產業基地內用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9.42平方公里,落實產業社區工業倉儲用地用途管制。

              落實工業用地向產業基地和產業社區集中,區塊外零星產業用地要進一步削減轉型的導向。

              產業布局示意圖

              2.3 繼續大力推進低效工業倉儲用地減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調整淘汰與轉型發展并舉,持續推動成片整體轉型和零星地塊轉型,明確轉型主體,綜合運用各種調控手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笆奈濉逼陂g,計劃盤活利用存量用地約427公頃(數據來源《閔行區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低效用地大幅度減少,產出效益明顯提高。在重要的公共中心、產業園區里面的低效的產業用地優先轉型升級,重點關注以下地區:

              莘莊城市副中心區域:推動友東路片區、七莘路沿線存量工業用地轉型。

              吳涇老工業基地:加快傳統企業搬遷調整,有序推進片區轉型,推進 4.2 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建設。

              零號灣創新創業集聚區:加快常青工業園、染化廠以及電氣集團軸承廠和顓橋五星村地塊等成片區域轉型。

              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基地:重點推進紫藤賓館周邊地塊、電機學院地塊、鍋爐廠等地塊的轉型提升。

              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重點推進雙錢輪胎、上海重型機器廠地塊的轉型提升。

              漕開發南片區、閔東工業區:有序推進浦星公路沿線轉型, 適時啟動斯米克區域轉型。針對普洛斯、斯米克、洋帆、必翔等成片區域轉型地塊,,鼓勵采取市場化方式盤活存量,推進存量資源高效利用。

              梅隴眾欣產業園區:智能制造與科技服務融合發展,打造集聚 IP 設計、智慧醫療和智造研發產業園區。

              梅隴華理科技園區:在華理科技園一期項目基礎上擴容,打造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融合”的國家大學科技園示范區。

              重點項目分布示意圖(項目來源:《閔行區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及各街鎮“十四五”規劃)

              3、現代服務業提升——更開放的國際商務

              以莘莊和虹橋2個主城副中心引領,其他商務區協同發展的模式,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

              重點發展“國際商貿、科技服務、現代金融、文化創意”四大產業,積極培育醫療健康服務、專業服務等成長性產業,不斷完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現代服務業比重持續增加,提升閔行區國際開放形象。

              力爭到“十四五”期末,服務業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60%;打造發展培育一批貢獻型樓宇、特色產業樓宇、總部型樓宇等,億元樓≥55個;提升總部經濟,集聚高能級總部型機構、創新型企業、功能型平臺等發展,上市企業數目≥70家(此處數據均來自:《閔行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閔行區經濟委員會)。

              現代服務業發展總體布局圖

              3.1 以兩大主城副中心重點建設為引領,帶動全區現代服務業升級

              “十四五”期間,緊密依托南北兩大城市副中心—虹橋主城副中心和莘莊主城副中心現代服務業發展,帶動全區現代服務業升級。其中虹橋主城副中心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國際貿易、專業服務、生命健康、文創電競、在線經濟、集成電路等現代服務業產業,打造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和宜居宜業國際化新城;莘莊主城副中心以集成電路設計為核心、發展商務辦公、會議論壇、科技研發、總部基地、商業休閑、文化交流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特色集聚,成為閔行承接上海市中心城區服務業轉移和服務長三角地區的重點區域(此處說法來自:《閔行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閔行區經濟委員會)。

              (1)虹橋主城副中心

              根據《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提升能力、完善功能、優化布局,統籌區域發展空間,形成“一核兩帶”發展格局。作為“一核”的上海虹橋商務區,主要承擔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和綜合交通樞紐等功能。依托虹橋商務區推動高端商務、會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設富有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到“十四五”期末,形成以國際貿易、專業服務、生命健康、文創電競、在線經濟等產業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高品質集聚。

              虹橋主城副中心區域劃分圖

              前灣地區:在10平方公里范圍內中重點建設中央活動區、產業片區以及國際社區。

              中央活動區:“十四五”期間全面建設。圍繞前灣公園“C”型公共綠地,著力打造“五分水景、五分城韻”的尚水之城。結合前灣公園打造2平方公里以總部商務功能為核心的中央活動區,建設標志性高層建筑群,結合 TOD開發,與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國際藝文中心等高能級公服設施相互呼應,打造長三角聯動中央活動區,為長三角總部企業提供開放共享的展示交流平臺。

              三個產業片區:加強產業集聚,打造健康醫療、電競文創和創新研發三個產業片區?!笆奈濉逼陂g,北部創新研發產業片區啟動建設,中部電競文創產業片區基本建成,南部健康醫療產業片區基本建成。

              國際社區:多樣性的生活片區,“十四五”期間啟動建設。以健康、生態、多元文化共融為主題,在產城深度融合的框架下,以不同的目標人群需求為導向,強化功能混合,靈活組合多元的城市單元空間。

              前灣地區功能布局圖

              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將依托國家會展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兩大功能性設施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吸引總部經濟和高端商務集聚,提升完善開放樞紐功能,到“十四五”期末,形成高端商務集聚、樞紐網絡完善的樞紐型核心區。

              中央商務區:“十四五”期間完善功能,進一步提升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功能,強化南北兩翼發展。

              天山西部國際總部帶:“十四五”期間完善功能,產業集聚,強化功能。

              申昆路總部經濟走廊:“十四五”期間全面建成,以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為發展引擎,以嘉閔線為依托,沿線發展總部經濟,形成產業集聚。

              滬青平公路國際總部帶:“十四五”期間完善功能,優化科創空間格局。

              核心區功能布局圖

              (2)莘莊城市副中心

              莘莊主城副中心將聚焦六大重點片區打造,至“十四五”期末,莘莊商務區全面建成、莘莊樞紐核心區基本建成、七莘路形象初步凸顯、莘莊老街更新初見成效、停保場用地啟動建設,加快友東路與顧戴路周邊存量工業轉型。

              商業、商務區現狀照片

              3.2 其他商務區協同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

              “十四五”期間,七寶生態商務區、南方商務區、劍川路商務區等在南北兩大城市副中心引領下,協同發展,不斷完善閔行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增強閔行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度和發展能級。

              梅隴—華涇地區:落實區總規要求,促進梅隴-華涇地區整體聯動發展,形成TOD引導的商業商貿功能凸顯、創新產業集聚、生態優美宜居的城市發展極。

              其中梅隴地區中心結合梅隴春申地區更新與春申塘結構綠帶建設,重點培育商業、文體、休閑等功能,服務梅隴、顓橋地區。

              七寶生態商務區:七寶生態商務區總規劃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主要建設項目已基本完工,商務區初具規模,“十四五”期間,結合七寶鎮“一園一區”總體框架繼續加強功能培育。

              九星商務區:九星商務區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80萬平方米,其中占地 241畝的商務區核心項目“九星城”為“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建筑規模約35萬方。

              南方商務區:南方商務區主要包括中庚環球創意中心、百聯南方購物中心、蓮花國際購物中心、錦江樂園及正在建設的三井商業體、力波商務中心、天利現代設計中心等十個商業商務項目,建筑面積約為130萬平方米。商務區商業目前功能已成熟,“十四五”期間繼續強化。

              劍川路商務區:劍川路商務區規劃商務辦公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目前,劍川路商務區已經初具雛形,“十四五”期間繼續完善功能。

              (二)綜合交通

              4、開放樞紐打造——更健全的交通網絡

              構建集約暢達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頂級領先的交通強區。

              發揮虹橋樞紐輻射帶動作用,打造聯通國內外、服務長三角的開放門戶樞紐。

              強化軌道交通的主體地位,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加速軌道交通區內成網。完善骨干路網建設,打通區域道路微循環,構建通達的路網體系。

              4.1 建設開放型樞紐城市,打造以軌交為主體的高效交通體系

              (1)對外交通

              強化區域交通服務與聯動.以虹橋樞紐為核心,強化滬蘇滬鐵路(項目來源:《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 年)初步成果》)等對外交通走廊,建設對接長三角示范區高效通達的交通體系,發揮對長三角城市的通道支撐作用。

              (2)軌道交通

              現狀軌道交通分布情況示意圖

              加速推進軌道交通建設。結合全市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機場聯絡線、嘉閔線、19號線、23號線、13號線西延伸的建設。大力提升軌交站點600米半徑覆蓋率,至“十四五”期末由現狀的15%提升至 25%(項目及數據來源:《閔行區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

              (3)中運量

              著力推進中運量系統建設。選擇成熟客運走廊,采取合理模式,分階段適時推進中運量系統規劃實施。深化研究并加快推進南部單元局域線(項目及數據來源:《閔行區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建設,補齊客流走廊短板。

              (4)常規公交

              持續推進地面公交線網優化。圍繞“一區兩帶”產業發展戰略,結合軌道交通、中運量、道路建設,推進“一路一骨干”公交走廊線網調整,提高線路運行效率與公交服務水平。

              4.2 加強浦江兩岸交通聯系,進一步提升大交通環境

              (1)越江工程

              打造暢達的越江通道。加快推進銀都路-蘆恒路、奉浦東橋22等過江通道建設,啟動元江路-江月路越江通道建設,加強黃浦江兩岸區域溝通。通過越江通道構建東西走廊,強化浦江兩岸聯系,實現東西板塊互動。

              (2)骨干道路

              完善高快速路交通大動脈。完善高快速路及骨干路網,擴大快速路服務范圍,提高區域對外疏解能力。重點推進S4入城段和交大段改造及漕寶路快速路建設,加快推進浦業路、S32昆陽路及浦星公路匝道建設(項目及數據來源:《閔行區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實現南北貫通,東西暢達的骨干路網體系。

              4.3 打通道路毛細血管,穩步提升路網密度

              (1)提高路網密度

              提高區域道路通達性。加強區內道路聯系,破除瓶頸,打通斷頭路,進一步完善路網結構,提升道路品質,強化道路“微循環”。

              (2)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不斷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交場站建設,重點推進景洪路樞紐、匯臻路樞紐等5處樞紐首末站建設(項目及數據來源:《閔行區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

              5、TOD導向開發——更高效的土地利用

              閔行2035提出要加密軌道線網,引導重點功能發展地區建設;實現軌交站點600米覆蓋率從現狀15%提升為大于40%;大力發展TOD開發模式,積極引導存量用地調整和二次開發。十四五期間,要加強軌道交通建設,全力推動軌交站點TOD開發,提升周邊用地經濟價值,促進土地更高效、更集約、更高質量利用。

              5.1 推動軌交站點周邊地塊高強度、高復合開發

              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建設,推進存量用地進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質和功能;鼓勵新增開發用地根據業態需求,進行土地混合開發、建筑復合利用和立體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倡導低效存量用地進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質和功能;鼓勵新增開發用地根據業態需求,進行土地混合開發、建筑復合利用和立體化建設。

              結合閔行2035確定的公共中心體系,莘莊、前灣地區依托軌交站點承載城市副中心核心功能,七寶-虹橋、華涇-梅隴新中心、元江-劍川地區、新浦江中心等地區依托軌交站點強化地區中心功能。

              以功能定位為導向,以開發規模為標準,進行TOD分類引導??傞_發規模400萬方以上的為大規模TOD中心,200-400萬方的為中等規模 TOD中心,80-200萬方的為小規模TOD中心,近期總體形成“2 3 9”的TOD開發格局。

              2個大規模TOD中心:莘莊主城副中心地區和前灣核心區。莘莊主城副中心TOD 開發依托莘莊站、莘建路站和七莘路站,集行政商務、總部辦公、文化休閑、生活服務、科技研發、科創教育等于一體,打造“最開放大氣的 TOD”。前灣核心區近期重點依托 13 號線紀翟路站和芳樂路站,結合前灣公園建設,打造“最國際時尚的 TOD”。

              3 個中等規模TOD中心:華涇-梅隴新中心、元江-劍川地區中心、新浦江中心。華涇-梅隴新中心依托華涇站、華涇西站和虹梅南路站,打造多功能為一體的高效便利的樞紐型城市中心地區,形成“最高效便捷的 TOD”;元江-劍川地區中心包括北橋站、劍川路站和東川路站,重點培育科技創新、商業、文化等功能,打造“最復合創新的TOD”;新浦江中心包括聯航路站、沈杜公路站、三魯公路站,結合閔東工業區整體轉型,重點培育商業、文創、文體、休閑等功能,形成“最綠色人文的 TOD”。

              9 個小規模TOD中心:滬星路站、東蘭路站、春申路站、雙柏路站、元江路站、放鶴路站、江川東路站、蘆恒路站和浦江鎮站。重點結合軌交站點,打造社區中心,完善社區配套,促進街區更新,打造具有人文活力的TOD區域;推動站點周邊存量產業地塊轉型和提容,提供優質產業配套和高品質生態環境,促進高質量產業發展。

              (三)生態環境

              6、藍綠空間交織——更共享開放的生態空間

              圍繞低碳生態閔行的發展目標,落實全區“一廊兩環五帶”總體生態結構和開發邊界內“五橫五縱”的生態綠帶網絡格局。

              為滿足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綠地空間和公共開放空間的訴求,踐行“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樂園”的要求,重點錨固生態底線,完善生態空間格局,補齊綠地服務覆蓋盲區,開放共享綠地空間,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6.1 開放共享生態綠地,優化濱水岸線功能

              (1)提升綠地開放共享性。優化“綠地 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模式,以外環綠地為示范,從環繞中心城的綠化帶轉變為環穿主城區的公園帶(數據來源:參考《上海市國土空間規劃近期規劃(2021-2025 年)》初步成果及《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拓展功能,提升品質。結合新家弄、紫竹濱江綠地改造和建設,推進12米寬度以上的生產防護綠地向公共綠地轉變(約3平方公里)(數據來源:根據已批控規測算),打造小而精的口袋公園、線性公園,增加公共空間的規模和品質。

              (2)合理優化岸線資源。以一江一河為引領,推進沿岸及其腹地的慢行通道、游憩服務設施等建設,將閔行濱水區建設融入上海一江一河項目,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提升蘇州河沿岸生態保育和休閑游憩功能,推動黃浦江沿岸生態宜居和創新功能融合,重點建設紫竹濱江段。在全區重點區域實施航道水系景觀化,開展濱河綠帶、沿河生態區的規劃建設,形成以服務居民休閑娛樂功能為主,兼顧部分貨運功能,集旅游客運、水上休閑、濱河景觀為一體的復合利用模式。

              (3)持續貫通閔行綠道體系。按照“市級—區級—社區級”的三級體系構建閔行綠道,重點建設環社區綠道,適時推進黃浦江、大治河、淀浦河、蘇州河“水綠生態型綠道”,形成以區域級廊道為核心,城市級綠道為紐帶,社區級綠道為補充的三級綠道網絡體系。增加綠道健身、休憩設施,同步建設風景驛站,布局休息、娛樂、自行車租賃、小型商業設施。

              公園、綠道現狀照片

              6.2 補齊覆蓋短板,完善多層次、網絡化的藍綠體系

              (1)基本建立總體生態格局。落實全區生態結構規劃,加快實施綠地林地建設,提升各類生態空間品質,強化各類生態基本功能復合。重點打造“一南一北”生態之城示范區(數據來源:《閔行區綠化市容“十四五”規劃》),北部打造環城公園帶虹橋中央公園,并依托虹橋商務區,帶動南虹橋及北部現代服務功能區的生態空間建設;南部聚焦紫竹高新區及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綠化生態構建,加快產業園區公共綠地建設,推進單位綠化共享。

              (2)推進閔行公園體系。按照“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口袋(線性)公園”的五級城鄉公園體系,推進兩大城市副中心、城市重要發展軸帶綠地建設工作,優先城市公園、社區公園、濱水生態空間的建設實施。重點建設蘭香湖、黃浦江濱江綠帶和馬橋人工智能體育公園、前灣公園等重點項目。完成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掃盲任務,提高綠地覆蓋率。

              (3)持續優化水網體系。重點著眼于姚家浜等19條段約35.6公里骨干河道的建設和綜合治理工程,提高骨干河道的輸排水能力。以典型區域為建設示范點,運用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等相結合的新治理理念,實施馬橋鎮、華漕鎮、新虹街道、浦江鎮和浦錦街道5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同步對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南虹橋前灣地區等的中小河道實施綜合整治,優化河網布局,進一步溝通水系并提高區域河網的調蓄能力。通過實施護坡護岸、清淤清障、人工濕地、建設緩沖過濾帶、綠化美化等措施,開展鎮村級中小河道生態治理,重現江南水鄉風貌。

              (4)積極推進立體綠網和綠色建筑建設。以滬閔路-滬閔路服務軸、紫竹創新軸、黃浦江發展帶及城市副中心區域為重點,建立立體綠化網。持續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應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新建建筑綠色建筑達標率100%。

              (四)居住與配套

              7、住房保障優化——更高品質的生活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優化住房保障,建設更高品質的生活宜居地。

              向重點發展區域及高住宅需求區域、軌交站點周邊區域傾斜商品房供應。以“小集中,大分散”為導向,結合就業中心、交通站點、公共活動中心等地區布局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大型居住社區和配套項目建設,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重點發展面向長三角及國際高端人才的虹橋前灣國際社區。

              7.1 住房優先供應就業集中地區,推進職住平衡

              優先在虹橋商務區、莘莊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及交通便捷、生活配套完善的區域供應商品房及安置住房。促進新建商品住宅供應量和供應結構總體平穩,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應配比。

              在閔開發產業基地、各產業社區、商業、商辦過剩地區及交通樞紐地區重點發展社會租賃住房。挖掘中心城、主城片區存量資源,通過多渠道改建和轉化增加租賃住房供給,提高租賃住房的供應效率。

              7.2 積極謀劃虹橋前灣3.0國際社區,打造國際社區新標桿

              虹橋樞紐作為未來長三角的國際開放樞紐、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將依托國際化優勢,集聚區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全球企業、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和高品質公共服務、便捷交通條件等。區域內居住人口大部分是各高新領域的國際性人才及鄰近城市的跨國企業高管,因此虹橋前灣地區的社區定位為國際高端社區。

              “十四五”期間積極研究謀劃面向虹橋商務區功能定位和長三角及國際高端人才特征的虹橋前灣地區3.0國際社區。以產城融合為基本設計理念,突出多元便捷的交通體系、國際化的公服配套、開放共享的城市公園、特征鮮明的社區風貌、智慧化的社區管理以及統一開發的統籌模式這六大特征,形成中外人才多元融合、生活方式健康生態、文化互融共生的生活環境,力爭成為更生態、更便捷、更智慧、輻射服務半徑更大的國際社區新標桿。

              7.3 堅持民生優先,持續推進大型居住社區建設及老舊住房改造

              推進大型居住社區和配套項目建設,啟動大居梅隴新選址基地(梅隴大居),力爭部分保障房地塊順利竣工,通過完善空間布局、提高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環境優良、配套完善的城鎮社區?!笆奈濉逼陂g,爭取推進 8個已開工基地順利建成。

              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重點對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配套設施不全的老舊住房進行改造,全面完成虹橋機場航空噪聲治理(二期)改造工程。

              居住小區現狀照片

              8、設施補短提質——更高水平的公服體系

              落實閔行2035提出的構建具有閔行特色的“國際化、高品質、全覆蓋”的高能級地區服務和多層次社區服務體系的建設目標,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十四五”期間將全面補足各類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落實“15分鐘社區

              生活圈”,同時推動一批高等級服務設施項目落地,優化空間布局,提升整公共服務水平。

              8.1 豐富體育場地供給方式,多渠道大幅增加體育設施

              逐步完善高能級體育設施的布局。不斷增強公共體育資源供給,推進智慧體育技術場館應用,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計劃建設市區級體育設施3處,并全方位升級現有公共體育設施,探索 “5G”時代設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模式。

              全方位打造“15分鐘體育生活圈”。探索場館設施的復合型綜合利用模式,加大街鎮體育場所供給,計劃建設社區體育場地15萬平方米,社區體育活動中心至少4個,百姓健身步道10條。

              探索利用各類資源豐富體育場地供給。深入推進“綠化 體育”、“樓宇 體育”、 “廠房 體育”等模式探索,重點推動浦江郊野公園、新虹綠地、南濱江體育休閑集聚區等公共體育空間打造及小型多樣的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建設,靈活利用商業樓宇或低效閑置空間挖掘建設新興運動體育場所。

              完善閔行體教融合網絡布局。力爭規劃期間達到100所以上基層學校創建成市、區體育傳統學校和區陽光體育推廣學校,建成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3個。

              8.2 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推進重點文化設施建設

              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完善體現市級功能性、區域影響性和節點性、社區均等性的三級文化設施布局。結合城市功能布局合理調整,擴大服務覆蓋面。

              推進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提升街鎮(工業區)文化活動中心服務能級,保留市區級文化設施9處,新增市區級文化設施7處。

              社區級文化設施主要包括社區圖書館、社區學校、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

              8.3 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健全衛生應急體系

              進一步完善以市級醫療機構為支撐、區級綜合醫院和??漆t院為骨干、社區基層醫療機構為基礎的三級醫療服務架構體系。

              充分利用復旦大學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科研教育優勢資源,建成復旦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和閔行區復旦醫教研協同發展研究院。重點建設及運營全區四大區域醫療中心和五大區域診療中心(數據來源:《閔行區“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事業改革與發展規劃》),加快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和醫學中心建設。整合完善中醫服務體系,在七寶地區建設閔行區中醫院,并對閔行中西醫結合醫院改擴建,擴大診療規模。

              構建慢行15分鐘可達的社區健康服務網絡,確保各社區健康服務圈內至少有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若干衛生服務站或村衛生室。

              實施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標建設,健全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網絡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推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異地重建,科學規劃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效擴容,提升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和現場處置能力。合理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與服務哨點,強化預檢分診、隔離觀察、協同轉運、應急處置等功能。

              8.4 穩步推進養老設施建設,多方式供給養老設施

              根據《閔行區“十四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課題匯編》閔行區人口中長期發展趨勢和發展戰略研究,結合閔行區歷年老年人口增長情況,預測2025年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46萬人(數據來源:區民政局反饋,并結合浦江鎮意見)。依據“十四五”養老機構床位數占戶籍老年人口比例3.5%的要求,“十四五”期末養老機構床位數應達到1.61萬張(數據來源:區民政局反饋,并結合浦江鎮意見)。

              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加強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按照“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要求,有序推進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的落實,按標準配置綜合養老服務設施11處(數據來源:區民政局反饋,并結合浦江鎮意見)。重視居家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設施的布局應選址在人口集聚的大型居住區,優先與鄰里中心中心合設。

              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發展,促進養老形成多元化、多樣化、梯度化的專業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和綜合為老服務體系。建議引導設置一定量的市場類機構養老設施床位,滿足居民對機構養老設施不同層次的需求。

              8.5 加快提升教育設施服務水平,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促進基礎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保障基礎教育設施覆蓋率達到85%。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優化校舍環境和推進實施進度等措施,擴大教育資源總量,保障與教育強區相匹配的學校資源供給,解決班額超標、學校超規模、資源緊缺等問題。

              擴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供給。多渠道擴大資源供給,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普及普惠、安全優質、多元發展”的總體思路,實時監測常住學齡人口數量和結構分布變化,按照常住人口每萬人配建1所的標準,加快完成新建、改擴建幼兒園;加大對公辦幼兒園的建設與投入,提高公辦幼兒園比例;逐步治理非普惠性的公建配套民辦幼兒園。

              9、基礎保障完善——更安全的城市運行體系

              圍繞“完善城市安全保障”(目標出處:上海 2035)的目標,繼續補齊系統短板、支撐地區開發,從“提量”向“提質”發展,增加城市安全韌性。

              逐步健全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形成高標準的防洪排澇、抗震、消防和民防系統。進一步提高給排水、供電、供氣的可靠性,保障城市基礎供應。完善環衛設施,改善市容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9.1 發揮示范引領,高標準完善全區綜合防災體系

              (1)防汛除澇

              保障黃浦江堤防千年一遇標準不降低,實施黃浦江約14公里防汛墻除險加固工程。

              開展新一輪水閘安全鑒定,推進24座一線區管水閘大修和已鑒定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作,增強水閘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推進水利片外圍泵閘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南新涇、北橫涇中南、春申塘3座已開工泵閘;建設北橫涇南、北竹港、女兒涇和俞塘等4座泵閘,補齊淀南片排澇泵站建設短板。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等,通過單元規劃或控詳規劃落實93公頃的綠色調蓄設施用地。

              (2)避難場所

              加強應急避難場所與民防工程規劃建設,健全災害風險管理體系。規劃利用公園、廣場、體育場、學校操場等城市內空曠場地,靈活布局緊急避難疏散場所,進一步完善閔行體育公園、閔行文化公園、閔行區體育場等I類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

              (3)消防

              加快閔行區南部地區消防設施建設,有效縮小消防保衛半徑,抓緊投用在建(籌建)的紫竹、魯匯、金都消防站,新增君蓮、旗忠2個標準消防站。

              推進虹橋鎮、梅隴鎮建設2個單體建筑面積不小于1000平米小型消防站(項目來源:《閔行區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完成“一街鎮一站點”的基本目標要求。

              9.2 結合城市開發,逐步實現市政公用設施全覆蓋

              (1)供水

              做好虹橋水廠一期工程的前期騰地工作;做好住宅小區二次供水設施的移交接管,以及老舊管網的更新改造;推進馬橋大居高品質飲用水試驗示范區工作;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供電

              保留閔行電廠,實施吳涇電廠優化調整,同時加強新能源和分布式供能系統的建設。加強南部地區供電設施建設,完善全區220千伏高壓電網,推進規劃新增220千伏變電站建設。

              (3)供氣

              完善各街鎮天然氣管道,實現環狀布置;高中壓管網覆蓋全部供氣區域,在主干環網的基礎上覆蓋到行政區邊緣區域,主要為浦江地區,保證城鄉供氣體系的平衡。

              (4)雨污排水

              根據區域開發建設計劃,聚焦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地區建設,啟動新一輪高標準排水設施配套,支撐重點地區開發,建設九星、昆陽、華江、繁興、景川和浦南等6座雨水泵站;結合實際需求,開展18座老舊排水泵站大中修工程;有計劃和針對性推進以10年為一周期的老齡管道結構性檢測和修復工作;加強積水點改造,提升區域排水能力和調度能力。結合道路大修項目,同步推進市政排水設施提標改造,逐步提高建成區排水標準。

              加強城鎮污水泥污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十四五”期末,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上??己艘?;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水平。

              (5)環衛

              完善城鄉固廢處置體系,加快濕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濕垃圾處理規模相匹配,加強區級東部資源化利用中心推進實施,加速區級中南部資源化利用中心規劃落地并適時推進建設,協助推進標準化菜場、單位就地處理設施,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處理設施布局,做到濕垃圾處置安全、運營有效、穩定。提升干垃圾轉運體系能級,加快馬橋再生資源化利用項目、華漕再生資源利用中心項目的建設,新建區級閔東環衛基地,推進街鎮垃圾壓縮轉運站的規劃用地落實,實現全區干垃圾的全封閉無污染轉運。

              (五)鄉村振興

              10、鄉村活力振興——更具魅力的郊野空間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形成城鄉互補、協調發展的城鄉關系,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積極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進一步鼓勵和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節約集約土地資源,切實改善農民生活居住條件和鄉村風貌。堅守基本農田保護底線,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保育功能,倒逼城鎮緊湊發展,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村產業升級。

              10.1 積極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改善村居面貌

              合理引導并推動閔行區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切實加強閔行區農民住房建設管理,有效維護農民宅基地合法權益,努力實現農村土地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高質量實施閔行區鄉村振興戰略。

              重點聚焦“三高”沿線、生態敏感地區、環境整治地區以及純農業區、戶數在30戶以下、農宅較分散的村莊,主要涉及華漕鎮、梅隴鎮、吳涇鎮、馬橋鎮、浦江鎮和浦錦街道。

              10.2 堅守基本農田保護底線, 發揮耕地生態保育功能

              堅持耕地保護優先、數量與質量并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實有面積基本穩定、質量不下降。按照全市任務分解,至2035 年閔行區需劃定落實2.73萬畝耕地,分為A類永久基本農田和A類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地塊,其中:A類永久基本農田任務由2020年的4.45萬畝減至1.7萬畝;同時,新增加A類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地塊1.03萬畝(其中 0.03 萬畝為報部管理,1萬畝為市管),耕地保護任務合計 2.73萬畝

              10.3 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郊野地區開發建設

              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村產業升級,推進郊野地區開發建設。

              浦江鎮以革新村為契機,以召稼樓古鎮文化為內核,打造文創、民宿、養老一體化的休閑空間;浦錦街道以“歸園居”田園綜合體和“田頭美錦”項目為先行探索產業融合發展;吳涇鎮打造放鶴谷項目,致力于打造成國內一流的,集玫瑰花品種示范、科研教育、培育新品種和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玫瑰園。馬橋鎮充分利用古文化、韓湘水博園與荷巷橋區域的文化生態資源,以稻耕農田景觀為基礎大力發展稻田觀光體驗農業項目。華漕鎮依托國際醫療、國際教育、國際會展等區域發展優勢,積極打造都市精品農園項目。

              我們一起學黨史

              題目:

              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到來的是。

              A.九一八事變

              B.五卅運動

              C.一二·九運動

              趕快到留言區作答吧~

              截止到今天23:59

              前兩位回答正確的網友

              可獲得一本

              閔行報2020年合訂本

              小tips:答案可在4月16日“今日閔行”微信公眾號推文中尋找哦~

              記者:崔松鴿

              資料:區門戶網站

              編輯:崔松鴿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美女,翘臀美女福利网址导航,黄色网站在线在线a,久久精品私人影院1